在近期多地环保走访中,景德镇昌江区入河排污口违规树立空白警示牌的现象引发关注。这些仅标注”警示牌”字样却缺乏排污主体、监测数据、责任单位等核心信息的”无字碑”,折射出环境治理体系中的深层矛盾,其背后隐藏着环境保护与地方发展间的结构性冲突。
这是景德镇昌江区一处工业园附近,昌江入河排口。
一、形式主义表象下的制度失灵
此类空白警示牌实质是环境监管链条失效的具象化呈现。依照《水污染防治法》第21条规定,排污口应设置明确标识牌,载明排污单位、排放标准及监督电话。空白标牌的普遍存在,暴露出三个层面的系统性漏洞:其一,企业主体环保责任虚置,通过模糊化处理规避公众监督;其二,环境监管部门存在执法惰性,默认形式合规替代实质监管;其三,属地管理机制失灵,基层环保力量难以突破地方保护主义桎梏。
展开剩余53%树立雨水排口的管道没有流水。
二、环境治理的”塔西佗陷阱”风险
空白标牌现象正在侵蚀环境治理的公信力根基。当公众发现标牌信息缺失与河道污染持续并存时,将触发”政府环保承诺失灵”的心理认知。这种现象若持续蔓延,可能诱发三重危机:环境监测数据权威性受损、环境信访渠道效能弱化、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失效。某流域环保组织2023年调研显示,标牌信息完整的河段公众监督举报量是空白标牌河段的7.3倍。
流水的这个排口反而没有树立警示牌。根据我们走访得知,长江区多处入河排口没有警示牌。
三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破局路径
破解形式主义困局需要构建闭环治理体系。技术层面应推进排污口”数字身份证”建设,通过二维码集成实时监测数据;制度层面需完善《排污许可管理条例》实施细则,将标牌信息完整性纳入环保信用评价;社会层面可建立”河长+民间监督员”双轨制,江苏泰州试点显示该模式使排污口规范率提升62%。更重要的是建立环境信息”阳光披露”机制,使每个排污口成为透视环境治理效能的窗口。
环境治理的形式主义比直接污染更具危害性,它消解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根基。当空白警示牌竖立在河道旁,实际上是在社会信任的堤坝上掘开缺口。唯有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破除治理虚化,方能筑牢绿水青山的制度屏障。
发布于:山东省